×
眷區生活漫談-四維新村95號朱家培真媽媽

眷區生活漫談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培真(1)

    來臺後,最初是住在風城新竹。直到43年,金門部隊首批眷舍在埔心蓋妥,才舉家遷移來此。我們這眷區(2),座落在縱貫公路旁,面對著鐵道,「四維新村」四個耀眼的大字,南下北上的火車、汽車經過時,都可以觸目地看到。

    搬到埔心,又將十年,我那么兒 老八,就是誕生在到此的第二年底,目前已就讀國校二年。長兒、大女剛來時尚在小學,現在也跨進了大專之門──是大學生或準大學生了(3)

    人在變,眷區也在變。這兒原是一片寂寞荒涼,毫無生氣的不毛之地,除了公路邊的幾棵木麻黃,簡直連根草都少見到(4)。如今,家家戶戶,一片綠蔭。僅我家小園裡的十多棵樹,或則蒼翠參天,或則婆娑生姿。還有遠自員林買來的花草果木,也都茁長過人,嬌花艷葉,紅綠相印,充滿著詩情畫意。我和外子倆栽的葡萄、香蕉、木瓜、橘、柚等等,更是先後盛結,果實累累。最近七、八株木瓜,又陸續成熟,每晚餐後,摘下二、三個,和孩子們一同享受,吃在嘴裡,甜在心頭,那股清新鮮美的滋味,不是市上花錢買來的所能比擬。

    由於埔心地勢較高,決無漲水成災之憂,加上交通的方便使它占有了「地利」上的優點。因此這幾年來,眷舍愈蓋愈多,一邨又一邨,五、六個新村,首尾啣接,連結成一個大眷區。同時,幾家頗具規模的水泥、鋼管、紡織、製茶等工廠,先後在此創立(5),給埔心帶來了更多的繁榮。大街店舖林立,上通下達,延續二、三里長。以往,擺在路邊的臨時菜攤,也由地方人士在大街後的中心區,正式蓋了菜場、魚肉、蔬菜各色雜貨,應有盡有,眷屬不再奔波中壢、楊梅兩地採買之苦(6)

    隨著人口增加,原有一所國民學校,以容納不下這許多小學生,「四維國校」就是適應這需要而增設的。這所新設的國校,學生差不多全是眷村子弟,短短二年來,雖因限於經費,粗具規模,但是,在校長苦心經營下,辦得有聲有色,學生們並無惡補之苦,升學率達百分之百。別地方做父母的,常為孩子的升學問題所困擾,這兒眷屬實在有福了,現在該校「營養廚房」正在籌建中,不久後,學生們將可由校方供給營養午餐(7),更是孩子們的福音。

    本學年起,縣立梅中,又在這而增設分部(8),初中學生已可就地入學,免除了每日擠車跋涉之苦,也省下不少車票錢,減輕了軍眷們若干負擔,政府對軍眷的照顧,確是無微不至!

    婦聯會對軍眷的關懷更為殷切,在我們這眷區辦了手工藝訓練中心,內分繡花、縫紉、車繡、挑紗……等部門,還附有托兒所。負責主持的夫人們,經常從臺北來此指導,熱忱極可感人。現在,眷屬們家務之餘,學會了各種手工藝,兒女較少而勤快的太太,每月常可增加三、四百元收入,貼補家用,使先生們減少了內顧之憂,得以安心從公,受益不淺。

    當然,偌大一個擁有千戶左右的眷區,其中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太太,也有目不識丁的山地姑娘,蛟龍魚蝦,雜處一方,難免常有蜚短流長的新聞,鬥嘴罵街的好戲,還有剩餘精力無所寄託,湊上一桌,方城大戰。更有幾家,先生服務遠方,太太閒得無聊,經不起壞朋友引誘,涉足賭場,墜入「郎中」的圈套,奉勸有此不良嗜好得太太們:「賭海無邊,回頭是岸」趕快遠離殺人不見血的賭場,回到自己家裡,找些正當得娛樂作消遣,先生和兒女們有幸了!

    談到正當娛樂,這確是個問題,它不僅是我們眷區太太們有關的問題,也是社會上一般家庭的問題。多少家庭由於主婦沉溺於不正當娛樂,影響到子女的管教,成了問題家庭。誠然,以我軍眷家庭論,做手工藝、伺豬養雞都成了副業,算不得是消遣;種菜、蒔花,限於體力,也不可能日常作此消遣;看場電影,顧能調劑精神,可是,費時耗錢,而且夠水準的片子太少,何況,看上一場,得耗去一、二天菜錢,一個月看上幾場,又要增加家用赤字,所以這也不是日常好消遣;聽收音機,比較方便而省事,遺憾的是好節目不常有,又恐聒噪之聲妨碍孩子們自修。

    那末,什麼才是主婦們的正常娛樂、日常好消遣呢?就我這幾年間的體驗,唯有「讀書、看報」。過去,我也曾迷於那些似是實非的娛樂消遣,不但未收調劑之效,反會惹起多少煩惱,甚而家務廢弛,使全家蒙上一層陰霾晦暗的色彩。

    前年,我偶染微恙,在休養的幾天中,外子帶回了幾本文藝小說,要我一改從前那種粗枝大葉,不求甚解的瀏覽態度,適用細讀慢嚼的方法來欣賞。他說讀好書、看佳作,譬如吃家鄉的青橄欖,囫圇吞棗絕不能,體會出它的滋味,必須細細咀嚼,才會感到其味無窮。我依著他的話,捺下急性子慢慢地看完哪幾本書,果然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。從此,早年求學時期看過得世界名著,一一由外子和兒女們去圖書館蒐羅借回,重新再看;近年來的中外佳作,更是不肯放過,範圍也不限於新舊小說、散文、詩、詞等,歷史、掌故、傳記……,祇要具有文學價值,不含紅、黃、黑那些色彩的,都要啃上一番。

    同時,家裡又訂了份報紙,可以忙裡偷閒地曉得國內外大事,社會新聞,有時讀到副刊中雋永奈嚼的文章,更如飲下一杯濃郁的龍井好茶,使你心神俱爽,忘卻家務的勞頓,打發了暇空的時間。

    的確,這二年來,就是靠著這些書報,調劑了我的生活。並且隨著智慧領域的擴大,開拓了自己的心胸,有時神會古人,有時心遊列國,有時開卷自娛,有時和外子、兒女們共賞佳作,增加了個人生活上情趣,也美化了家庭間融和美滿的氣氛!(9)

故事館工作團隊註解:

(1)民國105年16屆李俊賢校友提供一篇非常有珍貴的文章,翻拍自53年出版的一本舊雜誌~婦聯會「中華婦女」,當時一直找不出是哪一家女主人的大作。經過5年探尋,由三位較年長的眷村二代-四維新村221號宋大姐、四維新村116號張學姐、三龍新村44號劉學姐確認,「培真」是四維新村95號朱媽媽。「培真媽媽」描述的埔心,應該是埔心眷村故事館內眷村故事的起點。

(2)「眷區」是4、50年代眷村媽媽們常說的詞,也有人說「眷屬區」,好像沒有人用「眷村」這個詞。民國60年代以後就較少聽人在講「眷區」。

(3)推算「培真媽媽」的么兒 老八出生於44年底,長男是33年次或更年長,長女約在34年次出生。

(4)早年縱貫公路的行樹都是木麻黃,路旁還有軍方的大油管。治平中學校址的確是寸草不生,日本人在此設刑場,訪談客籍耆老,說眷村人八字硬,才敢住刑場對面的日軍營房(改建為三龍新村)。三龍、金龍新村的媽媽告誡子女,不要去村子旁那片不長草的廣場。四維新村旁的大廣場也是光凸凸的一片黃土,49年蓋了益新紡織廠,84年關廠停業。

(5)42年「永康水泥廠」設廠;「美亞鋼管廠」於48年設廠,本來由味全牧場流至草湳陂的小溪流,水脈被鋼管廠截斷;50年榮工處的退伍老兵們用一鏟一鏟的挖、一擔一擔的挑,挖出了石門水圳埔心段,53年設自來水廠,埔心才告別缺水的日子。

(6)45年搬進三龍新村77號的程媽媽回憶,剛來埔心時菜市場沒有賣肉類,生意清淡,每天早上不到8點鐘就收市了。

(7)53年四維國校開始供應營養午餐,住在四維新村18號5屆的李又麟回憶,繳了餐具錢(塑膠碗、盤、湯匙各1)還沒吃到一餐,就轉學到金門,至今還沒退費,他的父親李漢秋先生那時擔任烈嶼鄉的鄉長(戰地政務由金防部派任)。

(8)52年楊梅中學在埔心設分部,55年獨立為仁美初中。當時楊梅初中聯考,楊梅中學初中部(後改為楊梅國中)為第一志願,在梅崗的啟明初中(後改為楊梅高中)為第二志願,仁美初中為第三志願,57年為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元年,初中改國中,免試就學。

(9)「培真」媽媽在文末大篇幅的宣導正當娛樂,如此才能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,也多了一些稿費收入。王以棟老師指導學生作文,任何題目都要想法子連結「反共復國大業必成」,如此才能拿高分,道理相通。